玉壶传取名坊:宝宝取名,五格八字分析起名,免费取名,姓名打分!

当前位置:

霸气的人名字

2021/08/13  阅读 162 次 标签: 免费取名
摘要:

好听霸气的名字有哪些?1、源峰出处:远峰时振策,春雨耐香源-答张諲、刘方平兼呈贺兰广-全唐诗“源峰”选自于句中,...

霸气的人名字  第1张

好听霸气的名字有哪些?

1、源峰

出处:远峰时振策,春雨耐香源-答张諲、刘方平兼呈贺兰广-全唐诗

“源峰”选自于句中,适合作为男孩起名。“源”字本义是指水源,用作起名,寓意有研究精神,看待问题总是刨根问底,也有充满活力之义;“峰”字指山峰,寓意杰出、不凡。江南易林认为起名“源峰”是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能力出众、才华横溢的才俊。

2、长烽

出处: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送李将军赴定州(一作送彭将军)-全唐诗

“长烽”选自于句中,体现了诗人的一腔豪情。作为男孩起名非常合适。“长烽”寓意内心勇敢正直,能够见义勇为;对国家秉持着一颗责任心,自身有拼搏进取的精神;志向高远,严以律己,为梦想而奋斗。

3、平潇

出处:今朝平津邸,兼得潇湘游-题刘相公三湘图-全唐诗

“平潇”选自于句中,透露出一种潇洒的气度,作为男孩起名非常合。“平潇”融合句中诗人透露出的随性潇洒,寓意为人刚正不阿,有侠义精神,待人宽容大度;举止大方,出门在外不愁与人结交,是个很有朋友缘不错的人。

4、腾昊

出处:火伏金气腾,昊天欲苍茫-送相里郎中赴江西-全唐诗

这两句写出了暑热难当,天地间苍茫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腾昊”选自于句中,可以理解为热气蒸腾而上,直指云霄。作为男孩起名合适,赋予了孩子一种豪迈之气,寓意壮志凌云,想要腾飞而上,实现自己的梦想。此名非常大气,彰显出了男子汉气概。

5、竞阳

出处:竞将明媚色,偷眼艳阳天-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李-全唐诗

这两句描写了歌女的容貌明丽娇艳如烈。“竞阳”选自于句中,可以理解为与太阳相比也毫不逊色。作为起名,寓意光明磊落、热情开朗。江南易林认为“竞阳”适合作为女孩起名,一方面寓意孩子容貌秀美、性格爽朗;另一方面指代孩子英姿飒爽、才能出众,不比男人逊色。

男生名字比较霸气有内涵的

1、晋茂、远熙、弘瑞、弘霖、圣江、棋泽、弘德

2、轩诚、博羽、晋刚、晋城、杰邦、启明

3、泽胜、昌裕、杰玮、德鸿、智旭、哲城、博浩

4、泽拓、泰耀、德桦、鸿灿

5、浩善、伯灿、月硕、卓耀

6、秀方、鸿祺、尚林、建琛

7、锐翔、远志、彬琪、靖元

8、景宸、朋宸、淇方、峻浩、祉鑫

9、超耿、灿轩、柯昊、志天、文崇

10、瑾方、楠睿、泽宸、天嘉

11、少永、辰远、展超、轩驰、书驰

12、靖越、朋峻、博凯、展琦、敬睿

13、裕琛、佑宏、景杰、祟召、卓港

14、天祺、玉轩、弥华、理博、卓运

15、明岳、凡光子淼、严谆、琪东

16、卓琦、谨丞、柏豪、展慈、益靖

17、泽忠、瑾裕、雄靖、昊超

18、俊辰千华、彬轩、超勋、尚靖

19、松毅、海晔、浩浚、圣睿、祺云

20、益伟、登理、钊与、材松德霖

21、宇龙、新豪、峻超、祥博、少胜

22、英方、文华、琪琛、丰逸、郜雄、雪桦、风宁

23、嘉浩、益硕、峻博、堇靖

24、远德、松浩、柏远、贤熙

25、青翌、菲鸿、康俊、昌龙

26、文宸、飞伟、晖谕、案榆

27、杰鸿、柏云、夏舟、歌波

28、善龙、森承、宇昌、硕光

29、新明、展嘉、公荣、远初

30、嘉凡、锦嘉、杰峰、润绩

31、景豪、泽儒、峻齐、天翰

32、浩光、轩瑞、涛君、居佐

33、开珝、厉轩、儒林、翰羽

34、天元、轩高、德哲、鹏宇

35、世明、星运、闽利、润临

36、思涵、烨磊、益学、睿弘

37、瀚灏、骞熙、文乐、仪博

38、涛豪、瀚泊、杰俊、恺骏

39、舟博、昌展、德明、满智

40、茂奎、镜硕、瀚元、铭烁

41、舟宇、阳煦、长鹏、建强

42、定亮、北驰、敬涛、威皓

身边有没有名字特别霸气的人

霸气,上为雨,下为革月,雨革月,故名霸,天地震动,霸之气,雄霸之气,给人一种服从慑服的力量,真正来中的霸气是平等待人,展现能力,知道实际,敢承担,名字因人,人因名字,主要还是因人,人是关键。

历史上的人物有没有名字霸气的?

范文虎(南宋---元)一个败将祸害一个朝代并不稀罕,祸害两个朝代才叫稀罕中的稀罕,由宋入元的大将范文虎正是这样的稀罕货。横扫天下的元太祖忽必烈恐怕做梦也想不到,这位火线叛变的南宋高级将领,居然是一个放哪哪不行的败事精。南宋末年是一个朝政败坏的时代,南宋的军事将领们自然是良莠不齐,有忠义却无能的,也有有能耐却道德败坏的,但是能够将无能无耻无胆等诸多字号加诸于一身的,恐怕这范大将军认第二,没有人敢论第一了,真个是文虎一出,天下小人谁与争锋。作为南宋统兵大将,范文虎的后台硬的很,老丈人正是把南宋祸害得乌烟瘴气的奸相贾似道,所谓上粱不正下粱歪,从宋蒙战争一开始,范文虎就屡屡在蒙古大军面前表现出饭桶本色。1269年襄樊争夺战,范大将军率南宋主力水军驰援襄樊,水陆军队列阵几十里,真个是威风凛凛,结果蒙古人拿回回炮一轰,范大将军嗷的一声拔马狂逃,把几万大军扔下任蒙古人宰割。还好有老丈人护着,范大将军不但没被"问责",反而官升一级,两年后,襄樊争夺战,范文虎妒忌名将李庭芝的指挥大权,居然给老丈人夸口说自己单独带军就能平灭蒙古人,有理想是好事,没能耐可就别吹牛了,在老丈人的支持下,范大将军独立统兵进军襄阳,一路上慢慢腾腾,带兵打仗还带着妓女小妾,整日寻欢做乐,十足的没出息样。果不其然,范文虎的大军在湍滩与元朝名将阿术大战,又是一触即溃,宋朝一百多名军官和数万官兵当了蒙古人的俘虏,两个月后,范文虎不幸在鹿门又撞上阿术,这次他连打的胆子都没有了,连夜撒丫子就跑,数百艘精良战舰和上万官兵再次成了蒙古人的战利品。四年以后,蒙古人兵逼安庆,镇守安庆的范文虎吓的腿发软,连逃跑的勇气都没有,居然不放一枪便开城投降,看在给自己当了多少年"运输大队长"的份上,蒙古人欣然接受了范文虎的投降,并命其成为灭宋的急先锋。还别说,叛变后的范文虎还真威风了一段时间,他打蒙古人没本事,掉转枪口打宋朝却似出了笼的"猛虎",率先攻下了临安,俘虏了宋朝太后君臣,至此,当了多少年长腿将军的范大人,总算过了把"气吞万里如虎"的瘾。 南宋灭亡后,元朝对这位灭宋的"功臣"礼遇有加,加上范大将军确实属于会来事的主,于是没多少年就混到了尚书右丞的岗位上。要是日子就这么过下去,范文虎估计也能在史书上留下个"元朝名臣"的美名,可惜好景不长,天下一统的忽必烈又惦记上东边岛国日本了,而此时元朝的两位水战名将史天泽与张弘范已相继去世,于是同样水战将领出身的范大将军只好赶鸭子上架了。按说当时的日本实力真不强,不能和中原政权相比,忽必烈也给了范文虎足够的信任以及10万水军,共计3500多艘战船,浩浩荡荡直向东洋杀去。可事实证明,草包终究是草包。范文虎的大军到了日本没多久,遍赶上了台风。虽说天灾不可避免,范大将军对台风的应对措施也愚钝之级,眼睁睁看着几千艘战船在海上被风暴狂虐。不过元军虽然损失巨大,但实力尚存,并非到了不能打的一步,元朝军将们更是士气高涨,纷纷请战,表示要背水一搏,和敌人决一死战,范大将军很高兴的表扬了战士们的奋勇精神,一转眼便跳上一艘战船跑回了国,把数万元军扔在了日本岛上。结果群龙无首的元军很快在日军的反击下崩溃,上万元军成了日本人的俘虏。这个意外的胜利让日本人欣喜若狂,他们纷纷把胜因归结到"神风"上,不过说实话,就算是没有台风,面对这样的长腿将军,日本人想败都难。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战败的范文虎竟然在蒙古权臣的庇护上隐瞒了失利的真相,直到一年后才被追查,一度遭到罢官,可没过多久便被重新启用,从这个角度看,范大将军打仗草包,混官场的本事却真不是盖的。1301年,享尽了富贵的范文虎以尚书丞相的身份病逝于家,留在历史的是他无数次草包式的战场表演与长腿将军的美名。而重用如此无能鼠辈的元王朝,从立国开始便注定了不能长久。 也先帖木儿(元朝)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感到足够的霸气,前两个字是"也先",是蒙古瓦刺顶峰时代的卓越沙场领袖,曾上演过活捉明朝皇帝的好戏。后两个字是"帖木儿",乃15世纪大遍中亚无敌手的百胜帝王。把两位沙场牛人的名字合在一起,当做自己的名字,如此"强强联合"的仁兄该是位怎样的牛人,答案是:战场草包一个。也先帖木儿,元末名臣,其兄长就是元朝末年的名臣脱脱,说起来,这哥俩还算是元朝末年统治阶层难得的名臣,哥哥脱脱当丞相期间,整肃朝纲,尊儒崇孔,编修宋史,着实做了不少好事,也让末世元帝国迎来了其政治相对清明的一段时期。弟弟也先帖木儿也不赖,久历监察御史的他整顿吏治,打击贪官。帮了哥哥不少忙。可是,当时的元帝国,在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的积压中,早已似一个膨胀的火药桶,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终于,因不堪忍受元朝治河官吏的压榨,数千河工在颍州起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点起了轰轰烈烈元末农民战争的燎原烈火。战事突起,元朝政府促不及防,久疏战阵的元朝地方军队在起义军的打击下一触即溃,颍州一地的起义很快演变为席卷全国的抗暴斗争。河南,山东,苏北大部分地区尽成起义军的势力范围。元朝连续派去镇压的几支部队相继被起义军全歼,事以至此,脱脱倒是很有大政治家的气魄,打算集中全国精锐兵力,毕其功与一役,彻底消灭起义军。想法确是不赖,可选将却选错了人,也先贴木儿顺理成章的成了平乱的总指挥,总督元帝国精锐部队,浩浩荡荡杀奔中原。虽说打虎亲兄弟这话没错,可关键问题是这兄弟得有打虎的本事。也先贴木儿反腐败工作搞的不错,上阵杀敌就不是强项了。战斗在河南打响了,也先贴木儿运气不错,他身边的先锋大将巩不班是个能打的狠角色,连战连捷,接连收复上蔡等重镇。谁料农民军趁夜打了次斩首行动,杀掉巩不班,吓的也先贴木儿拔腿就跑,接连后退几十里,连辛苦打下的城池都放弃了。如果元朝政府因此败临阵换将,估计损失还不大,可是脱脱赌博似的把宝押在了弟弟身上,又加派几十万大军增援,至此,也先贴木儿手握元朝三十万精锐部队,几乎已把元帝国的安危系于一身了。不过此后,战争史上最搞笑的一幕发生了,这位肩负平叛重任的大元帅因忌惮前此失败,带兵跑到沙河就不敢走了。不走就不走吧,或许还能以静制动,找出破敌的良策来,可这位大将既没见有什么"运筹帷幄"的具体行动,反而天天在帐篷里搞起了"封建迷信"活动,整天求神问卜,把胜负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指示上。整整一个月,三十万蒙古军不打不撤又不走,成天里看主帅烧香拜佛跳大神,搞起了中国战争史上最啼笑皆非的"静坐战争"。如此下来,兵疲人乏,士气低落,"神灵"的指示没等到,起义军先行动起来了,某日夜里,起义军搞了次夜袭活动,估计也就是个试探性进攻,三十万元军当场炸了营。也先贴木儿蠢材一个,以为是发生了军变,二话不说拔马就逃,跑的比南宋长腿将军范文虎还快。三十万元军不明就里,自相践踏攻杀,至天亮时已经溃散的一个不剩,最后也先贴木儿带回来的只有一万残兵,一次深夜炸营便报销了二十九万大军,实为中国战争史上的不二奇迹。如此"赫赫奇功",正是由也先贴木儿这位奇将"缔造"。 兵败后,虽然也先贴木儿在哥哥脱脱的袒护下逃过了惩罚,但元政府却亏大了,也先贴木儿损失的三十万大军,是集中了元朝中央直属最精锐的部队,包括阿速军等"王牌军",可称是最厚实的老班底,皆在沙河之战中一次性赔光。自此以后,虽说也先帖木儿的哥哥脱脱亲自出马,镇压起义军,一度连战连捷,却也不得不倚重于蒙古贵族的私家军队和中原地主团练武装,元朝中央政府已经渐渐被架空了,至脱脱被元朝皇帝冤杀后,失去了中央强臣控制的元朝地方势力纷纷拥兵自立,起义军没平掉,元朝倒多了一大批尾大不掉的土军阀,搞笑的是,到朱元璋举兵北伐时,元朝的地方军阀们却还在相互攻战不休,直接导致了明朝兵不血刃攻陷元大都的结局。说起来,元朝之败亡,正是由沙河之战这个人为缔造的奇特战役所肇始。至于也先贴木儿,在脱脱遭陷害罢官后随兄长流放到云南,他的后代,恐怕今天还在滇南某地的湖光山色里唱山歌罢。 李景隆(明朝)俗话说:将门出虎子。在元末明初横扫漠北,拔除元帝国上都开平,打到蒙古骑兵嗷嗷北逃的明朝大将李文忠绝对想不到,虎父生狗儿的闹剧竟然会被他赶上。作为李文忠的儿子,自小锦衣玉食的李文忠饱读诗书,条件比草根出身的老爹李文忠好太多,本事却比老爹差了十万八千里。若不是相貌与李文忠相似,真怀疑李夫人生孩子的时候被接生婆抱错了。在政治稳定全国大一统的背景下,李文忠的表弟---燕王朱棣以靖难名义起兵,于公元1399年悍然造反,并最终夺位成功,首开大一统条件下地方王爷造反成功的先例,说实话,这样后无来者的奇迹,多半要拜李景隆这位草包将军所赐。朱元璋四子朱棣于1399年起兵造反,率所属北军首先在真定战役中击败耿炳文的30万大军,但老将耿炳文很快稳住了阵脚,用顽强的防守将战役拖入了相持战。而这时,明朝建文皇帝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派李景隆替换耿炳文,主持讨伐燕王的战事。消息传来,朱棣竟然高兴的手舞足蹈,当场向身边将领们做了以论证李景隆是草包为主题的长篇报告,事实也正如朱棣所料,李景隆首战先拿朱棣的老窝北平开练,以五十万大军强攻只有几万守军的北平,居然猛攻一个月毫无收获,反而被城里守军反扑打退了几十里。其实此战明军曾有数次机会破城,明军先锋翟能几度攻破北平城墙,可李景隆却妒忌翟能将得大功,慌忙鸣金收兵,以至战机稍纵即逝,终使明军困顿于北平坚城下。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位老"高干子弟"心胸何其狭隘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李景隆的无能表现给了朱棣集合主力部队反扑的时间,朱棣集结主力部队向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发动猛攻,本来明军打的不错,多次打退朱棣的骑兵冲锋,可初上战阵的李景隆竟被战场上的血腥情景吓破了胆,连夜拔马狂逃,害得五十万大军全做了北军的刀下鬼。可笑的是,败报传来,建文皇帝居然赦免了李景隆的罪过,反而又给了他六十万大军,与朱棣的十万精骑在白沟河展开会战,结果李景隆又一次在关键时刻上演逃跑大戏,导致六十万大军再次落得全军覆没的结局,朱棣乘胜追击,相继占领山东多个重镇,若非明朝将领盛庸等人浴血奋战,阻击住朱棣南下,恐怕"靖难之役"在当时就提前结束了。两场大战,报销明朝一百一十万精兵,李景隆的草包之名传遍大江南北。可笑的是,事情到了这一步,建文皇帝依旧对李景隆"赦而不究"。足见这位被不少人称赞为"仁君"的年轻皇帝,本质是何等的无能无知。如果说三场大败只能说明李景隆的无能的话,那么后面发生的事情就足够说明他的无耻了,自盛庸击败朱棣后,靖难之役形成了拉锯战的形势,相持之下,朱棣兵行险招,饶过山东千里大奔袭,直接兵临南京城下。其实此时还不能算建文帝的末路,只要明军守住南京,待到援兵到来,依然有击败朱棣的可能,而李景隆却表现出他无耻的一面,他居然勾结朱棣,主动打开了城门,放北军破城而入,至此,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彻底结束,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上皇位,号永乐皇帝。仔细想来,正是李景隆以其无能式的指挥和无耻的叛变,成就了永乐大帝的赫赫功业,论起朱棣"靖难第一功臣",李景隆实在是"当之无愧。"不过李景隆最终还是小人枉做了小人,他的无耻行为连获利的朱棣本人都看不起,登位没几年就剥夺了他的爵位,并以谋反为名将其家产抄没,全家软禁。至此,大英雄李文忠一门的赫赫荣光,全被这位不肖儿糟践完了。8, 袁应泰(明朝)在十七世纪短短的几十年间,满清以不足二十万的兵力和不足百万的人口,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最终入主中原,灭掉了人口过亿的大明王朝。这个神话一般的过程自然包含了从政治到经济的诸多原因。但仅以军事而论,除开清朝几任开国统治者卓越的军事能力外,明朝军事指挥阶层的草包扎堆也是重要原因,从杨镐到王化贞,诸多的无能将领以相同的愚蠢程度和不同的愚蠢方式,不断成就着满清八旗军的赫赫武功,而袁应泰,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之所以把袁应泰单独拿出来说,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最蠢,而是因为他的蠢对满清影响最大,杨镐以十万大军脆败于努尔哈赤,但当时明朝辽东的大局面并未完全坏掉。王化贞丢城失地,丧师无数,但继任的袁崇焕还是很快为明朝稳定了局势,将满清拖入了战略相持阶段。相形之下,在满清崛起之初的辽东争夺战中,袁应泰的荒唐指挥,才是真正对满清辽东战略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意义。袁应泰,字大来,凤翔人。凭心而论,在明末黑暗的官场政治中,袁应泰是为数不多的异类人物,他为官清正廉洁,体恤百姓。在受命镇守辽东以前,他在地方上治理河道,赈济灾民,深得民心,后来在工部和兵部工作的时候,更是禀公执法,严打贪污。甚至在名将熊廷弼镇守辽东时,他负责辽东的军需后勤工作,对熊廷弼帮助颇多。总的来说,这是明末官场上一位难得的好官,如果放到治理河道建设或者是地方文官的位置上,必定大有一番作为。只可惜,命运偏偏把他推到辽东经略这个悲剧性的岗位上.袁应泰到任的时候,明朝的辽东形势可以说还不错。满清虽然占有了抚顺等城市,但沈阳等重要坚城还在明朝手里,加上前任熊廷弼在辽东从严治军,加强防御,已使明军渐渐的重新在辽东站稳脚跟。假以时日,明朝的反攻时机也必定渐渐成熟。可袁应泰新官上任三把火,猴急着想干出点事业来。一切非跟熊廷弼反着来,之后,袁应泰就开始了他昏招迭出的过程,辽沈战役前,他大体犯了两个傻。第一,一改熊廷弼治军从严的作风,改为治军从宽,导致部队纪律日益败坏,战斗力下降。第二,收容大量与满洲人勾搭连环的蒙古人,企图"以夷治夷。"这样一来,部队战斗力受损不说,辽阳沈阳两大坚城更被满洲人插入了无数颗内应的钉子。这一切自然被雄心勃勃的奴尔哈赤看在眼里,公元1612年,清军先发制人,八路大军出攻沈阳,揭开了辽沈大战的序幕。于是,袁应泰开始了他继续冒傻气的闹剧,一开始袁经略雄心勃勃,很想一战击败清军,谁料沈阳一战,清军以事前被袁应泰安置在沈阳的蒙古人为内应,仅用一天时间就攻克了沈阳坚城。更要命的是,在沈阳被清军猛攻的时候,袁应泰脑袋注了水,居然忘记沈阳城外还有一支由川浙部队组成的精兵,竟然没有下令救援沈阳,结果,川浙军在沈阳城陷后主动出击,在浑河南岸阻击住了八旗军主力部队,战斗打的昏天黑地,坐镇辽阳的袁应泰却已经被八旗军的攻击吓破了胆,竟然坐视川浙军被八旗优势部队围困而不救,严令各部队放弃辽阳周边要塞,集中兵力死守辽阳,浴血奋战的川浙军虽杀敌无数,最终寡不敌众,被数倍于己的八旗铁骑全歼,也使明军失去了一支最可为倚重的力量。更严重的是,由于袁应泰消极防御的荒唐指挥,辽阳外围门户大开,其实已成为一坐孤城,八旗军很快将辽阳重重围困,明军在野战不利的情况下依旧死守,关键时刻,又是袁应泰收容的蒙古难民发挥了内应作用,突然发动袭击,不但烧毁了明军的储备物资,更帮助八旗军打开了城门,辽阳重镇终于落入了满清的手中,袁应泰见大势已去,扯了块白布在城楼上上吊殉国,虽然指挥愚蠢,可其人还算是条汉子。综观满清早期与明朝的辽东争夺战,可以说发生在公元1612年的辽沈战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之前的满清虽然屡次击败明军,但因为熊廷弼积极防御的战略,始终无法在辽东站稳脚跟,辽沈战役后,满清占领辽阳沈阳两大坚城,并定都沈阳,终于有了最稳固的"根据地"。为其势力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而在辽沈争夺战的过程里,正是袁应泰战前战后一系列荒唐的部署和指挥成全了满洲人的胜利。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他壮烈殉国,但对于明亡清兴的最后结局来看,他真是死一万次也不够。但说起来,这个悲剧还是由明朝文官带兵的悲剧造成的,把一个为政干练的文官放在他并不熟悉的岗位上,只能算是明朝决策者的无能了。

本文地址: http://www.yhczsh.cn/post/37932.html
版权声明: 本文收录于网络,如有侵权请E-mail联系 http://www.yhczsh.cn/ 站长!
标签: 免费取名  
上一篇:
下一篇: 名字推荐_赵易槐
版权所有:宜兴玉壶传取名坊 备案号:闽ICP备20210162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