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壶传取名坊:宝宝取名,五格八字分析起名,免费取名,姓名打分!

当前位置:

农安的名字的由来

2021/08/13  阅读 170 次 标签: 取名技巧
摘要:

农安县的亮衣门的来历,据说是哪个皇帝在此亮过衣服。原名是两仪门,长春县志里面有记载,后误传为亮衣门。即使是晾衣...

农安的名字的由来  第1张

农安县的亮衣门的来历,据说是哪个皇帝在此亮过衣服。

原名是两仪门,长春县志里面有记载,后误传为亮衣门。即使是晾衣服也是晾衣门

长春名字的由来

长春名称的由来:

长春的地名来自于距今约七千年前古老的原始部落肃慎族的语言“茶啊冲”,这句话是当时肃慎人在祭天的时候说的祈福语言,就相当于现代人祈福时说“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等。

因为当时肃慎人祈福的地方在“喜都”,也就是现在的长春,后来当地的部落氏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与汉族融合,慢慢开始说汉语了,“茶啊冲”与汉语的“长春”发音很近似,就将“茶啊冲”音译为汉语的“长春”了,并取代了原来的地名“喜都”,成为这里的地名了。

“茶啊冲”是长春最早的古典历史名称。“茶啊冲”的历史早于“喜都”这个地名数千年。

长春始建于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肃慎王国的第二个国王的都城,当时为肃慎部落南支(满族的先祖)的主要聚集地,称这里为喜,肃慎的第二代国王在此修地修建了土坯城墙和宫殿,称此地为“喜都”。当时已有人口近千户,这是长春最早的古典历史,所以“喜”也应该是长春的简称。

扩展资料:

长春还有个老名就叫宽城子。清嘉庆五年五月,清王朝应吉林将军秀林的请求,决定在蒙地上“借地设治”成立长春厅,设理事通判衙门。

这是清代开国以来在蒙地上设立的第一个地方政权。它标志着开发蒙地的开始,也标志着清政府封禁政策发生动摇。长春厅之名来源于长春堡,长春设治之前,清政府的各种文书都提到长春堡。长春厅最初在长春堡的伊通河东岸修建起一座小城,取名新立城。

设治以后,人口猛增,考虑当时政治与经济形势的需要,道光五年长春厅治从新立城迁到宽城子。

在今南关四道街修建厅衙。1865年,马振龙起义军攻城之后,开始修建木板城垣,并筑崇德、全安、聚宝、永兴、永安、乾佑六座城门。当时的宽城子,南北长约3.5里,东西宽约7里,东西广于南北约一倍,所以有了宽城子之名。

因为南北线为子午线,东西线为卯酉线,子午为长,卯酉为宽,当然就是宽城子了。所以长春厅治所自新立城北迁后,长春的俗名又被称为“宽城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春 (吉林省省会、副省级市)

农安"韩"这个姓的起源

“韩”,古时又作“涵”,《说文解字》解释为井垣之意,就是水井周围的栏圈。韩的姓氏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黄帝传承 这是韩姓起源各种传说中最古老的一种。黄帝时代是我国父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黄帝族从陕北的黄土高原开始,沿渭河 黄河向东发展势力,与炎帝族合二为一,消灭东夷族首领蚩尤,建立了以黄帝族为首的部落联盟,黄帝因此被称为我国的人文初祖,中国人也称炎黄子孙。传说中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二人。《世本》记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颛顼。《山海经》记载: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阿女,生了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韩流所处时代在距今五千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考古学者在龙山文化时期的河南汤阴白营等遗址内发现了水井。井的四壁用井字形的圆木棍自下而上,叠垒而成。井字形木架的木棍交叉处都有榫扣合。韩字从韦,韦在古代写作“韦”,韦字形状与龙山文化时期的水井结构十分相似。韩流族有可能是因为发明了水井而被称为韩流,“韩”字的古义为井垣就说明了这一点。 二、 以国为姓 公元前11世纪中叶,西周灭商,平定管叔 蔡叔与武庚的叛乱后,实行大分封。周公旦分封周成王之弟于韩,为姬姓之国,地处今山西河津东北。但韩国国力太弱;在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韩国亡国之后,国人便以韩为姓。 三、韩武子之后 韩国为晋国所灭以后,出了一位韩武子,其名万,字武子,他因侍奉晋献公立下大功,被晋献公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西南。韩武的子孙便以韩为姓。 四、 曲沃桓叔之后 西周晋穆侯娶齐女为妻,长子为太子“仇”,次子为“成师”。晋穆侯死后,穆侯的弟弟殇叔自立为君。4年后,太子仇攻杀殇叔,继位为晋文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东南)。文侯的儿子昭侯在位时,把文侯的弟弟成师封在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号为桓叔。曲沃桓叔广招人马,扩张势力。从曲沃桓叔受封开始的六七十年间,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两派势力之间冲突不断。曲沃桓叔死后,世子继位,为曲沃伯。伯袭杀昭侯之子孝侯,晋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为君。鄂侯死后,子哀侯继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伯去世,其子继位,即曲沃武公。晋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发兵攻打翼城,俘获晋哀侯,晋人又立哀侯之子继位,称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韩万杀掉晋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设计诱杀小子侯。又经过二十多年的斗争,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尽并晋国之地。杀掉晋哀侯的韩万即韩武子。有人认为韩万是曲沃成师之子,分封采邑于韩,因以韩为姓,代为晋卿。 五、 亡国后国人以韩为姓 曲沃桓叔之子韩万的玄孙韩厥,曾为晋国正卿,帮助韩姓在晋国逐渐扩大了势力。春秋晚期,晋国由韩氏、赵氏、魏氏、知氏、范氏、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范氏、中行氏灭于赵。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知氏,三分其地。从此,晋国为韩、赵、魏三国瓜分。前403年,韩厥的七世孙韩虔(景侯)时,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战国时期,韩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韩国起初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后来迁至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到韩哀侯时,攻灭郑国,迁都于郑都新郑(今河南新郑),疆域包括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魏、秦、楚三国之间。 韩哀侯的曾孙宣惠王开始称王。到宣惠王的玄孙韩王安时,韩国势力日衰。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俘韩王安,置颍川郡(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市)。韩国灭亡后,国人以韩为氏,颍川成为韩姓的第一个郡望。 六、 出大汗氏改姓为韩 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革,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其中的出大汗氏改为韩。由于译音不同,出大汗氏在史书还有步大汗氏、步六汗氏、步汗氏、潘奚氏、破六韩氏、破六汗氏、破落汗氏、破落韩氏等多种译法。北魏末年,有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北)人破六韩拨陵领导的农民起义。 迁徙分布 韩姓最早活动在春秋时的晋国,随着韩虔建立韩国并建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又两次迁都,一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一新郑(今河南省新郑)。两次迁都,从而使韩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坚实基础。秦亡后,韩国宗室韩王信起初被封为颍川王,而后又改封太原,其后裔韩骞为避王莽之乱南迁南阳,这支韩姓在东汉得到很大发展。后周少保韩褒徙居昌黎(在今辽宁省义县),其子韩仲良徙居京兆三原(今陕西省三原)。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有韩姓人徙居安定安武(今甘肃省镇原),不久又有人从安定安武回迁河北武安,常山太守韩耆徙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其子韩茂任后魏中书令,征南大将军、安定公。韩茂曾孙韩睿素为桂州长史,成为这一时期飞黄腾达的韩姓人。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为避战乱,大举南迁,韩姓则有迁往西北、东北、西南、江南者,颍川和南阳的韩姓不少人迁居江南。唐代时有四位韩姓宰相,即韩瑗、韩弘出自南阳,韩休、韩滉出自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虽出生于河南孟州,却是韩睿素之后,因此他的著作也被后人辑为《昌黎先生集》。韩愈曾贬潮州刺史,为韩姓最早入广东者。此时,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河东(今山西省太原)、广陵(今江苏省扬州)都有韩姓大族,都称从颍川迁徙而来。南宋时,居于北方和中原的韩姓人迁往江、浙、粤、闽一带,又据有关学者证实,江浙鄂皖各地的韩姓人多为韩世忠后裔。元明清时期,韩姓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的播迁于南方各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 韩姓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的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河北、辽宁等省,南方则以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为主。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

请教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的历史沿革

农安县位于松辽平原腹地,东经124°31′—125°45′,北纬43°55′—44°55′。东临德惠市,南接省城长春市,西以公主岭市和长岭县为邻,北与松原市接壤。年均气温4.7度,无霜期145天,降水量507.7毫米,有效积温2800度。地势平坦,四季分明,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县幅员54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35万亩,林地95万亩,草原面积52万亩,水域面积33万亩。全县辖21个乡镇,376个村,总人口115万,其中农业人口85万,是全省幅员超过700万亩的10个县份之一,耕地超过400万亩的3个县份之一,人口超过百万的2个县份之一。县城所在地农安镇史称“黄龙府”,曾是辽金时期我国北方的政治军事重镇,以抗金英雄岳飞的誓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和“五四”运动领导人李大钊的诗句“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而闻名于世。目前,建成区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2万人。城区街路宽敞,市容整洁,楼房林立,初具中等城市规模。农安是电影《南京!南京!》的主要拍摄地。 农安历史 据史料记载,农安古城始建于古夫余国,两汉时曾是夫余国的都城。隋为高句丽夫余城。到唐朝是渤海国的夫余府。辽灭渤海后,改名为黄龙府,并设黄龙县。关于黄龙府这个名字,有这样一段传说:公元926年(辽天显元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兵攻打渤海国,他们先占领了夫余城。正月,又长驱直入攻打渤海王城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渤海王投降。二月改渤海为东丹,改年号天显,改忽汗城为天福城。此后辽太祖又回师夫余城,并在这里住下养病。七月,辽太祖病重。某夜有一颗巨星落于太祖殿前。次日天刚亮,夫余城上空便有一条黄龙盘旋缭绕,身长一里多,浑身光芒四射,金光耀眼。后来黄龙钻进了太祖住的行宫,顿时紫气遮天,黑烟蔽日,经过一天时间才渐渐散去。不久太祖病故,终年55岁。从此辽将夫余府改为黄龙府。这段传说当然不足为信,只是为了神化辽太祖,但黄龙府之名确是由此而来。 公元975年(辽保宁七年),黄龙府的卫将燕颇反叛,杀了都监张琚,辽派大军平定了这起叛乱。战火给古城造成了重创,随后辽便放弃了黄龙府(农安),将黄龙府南迁至今四平市的一面城。自此古城降到了很不重要的地位。45年后,辽圣宗为了加强其东北部的防御力量,再次把黄龙府迁回古城(农安),为了避免重名,把一面城由黄龙府改为通州,把古城(农安)仍称黄龙府。领益州、安远州、威州、清州、雍州、黄龙县、迁民县、永平县。兴宗时于东北境伊通河地置怀德县,为祥州治(今农安万金塔乡)。1037年(辽重熙六年),辽在黑龙江下游地区设节度使,统辖女真五国部,隶属于黄龙府。此时是辽的极盛时期,当时黄龙府是各族人民杂居之地,人烟稠密,工商繁荣。据史料载:“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则各为汉语以证方能辨之。”自黄龙府迁回之后,辽就对黄龙府加紧进行建设,使黄龙府成为“五京二府”七大重镇之一。黄龙府雄踞在伊通河西岸的高地上,呈正方形,城垣周长3 840米,四面除有大门外,在南、西、东三面还各有一个小门,四角各有一个高大的角楼。有名的农安古塔就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该塔用砖砌成,八角13层,高33米余,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修建的佛塔,至今已有千年,仍矗立在古城农安。 关于造塔有许多传说,其中一说:辽国钦天监有一次夜观天象,忽见有巨星从天而降,落在黄龙府附近。急奏圣宗:“黄龙府一带恐怕要有土龙出世,应立刻修一座塔压住它。”圣宗闻听大惊,立刻答应,马上命钦差随钦天监赴黄龙府造塔。钦差带领大队人马,日夜兼程,走了七天七夜,来到黄龙府地界,当船行至祥州(今万金塔镇)时,发现土龙的头就在这里,于是就决定把塔修在祥州。谁知塔刚修了半截,有一天夜里那个钦天监又观天象,忽然又大叫不好,说土龙知道要在祥州压它,所以又掉头跑回黄龙府了!于是干活的民工只好停下来,连夜赶到黄龙府去修塔。为了快些把塔修好,别让土龙再跑掉,又征调了大批民工和车马,日以继夜地干。一晃过了3年3月零3天,塔终于修好了。这回土龙被压在下面不能动了,圣宗松了一口气,安心坐他的金銮殿了。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有人说这就是黄龙府地名的由来,也有人说,这就是俗名龙湾的由来。当然也有人解释“龙湾”,是由于伊通河在此蜿蜒曲折,其形像龙一样弯曲,故而得名。 “土龙”是被压住了,可谁知到1115年(金收国元年),完颜阿骨打聚2 500人誓师反辽,他的军队攻破黄龙府。而后阿骨打“命完颜娄室镇守黄龙府”。金国建立以后,曾定都黄龙府,接着便不断派兵进攻北宋政权,并于1126年(金天会四年)攻入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南宋初抗金英雄岳飞曾激励部下,“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即指此城。至今这段故事一直被传为佳话。 当年完颜阿骨打在进攻黄龙府的途中,被松花江水所阻,附近又无船只,阿骨打急中生智,挥着马鞭向江对岸一指,命军队沿着他马鞭所指的方向涉水过江。结果人马行至江心,水深刚及马腹,大军顺利地过了江。等大军过后他再派人测量刚才走的地方,竟深不可测。为了纪念这次渡江成功,1140年(金天眷三年)金下诏改黄龙府为济州,又设利涉县。后因与山东的济州重名,且因黄龙府早有龙州之称,故于1189年(金大定二十九年)改济州为隆州,有时亦写成龙州。1214年(金贞祐二年),将州升为府,称隆安府,为府治。元灭金后,1236年(蒙古窝阔台汗八年),仍称黄龙府,废利涉县。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将府升为路,黄龙府先后为开元万户府、辽东路、开元路治所。后来开元路治所迁到咸平(今开原市),黄龙府古城便被废弃。此后在战火的硝烟中慢慢变成一片废墟。1375年(明洪武八年),属辽东都司三万卫,后属亦东河卫,置龙安站。 明朝末年,这一带变成了蒙古族的游牧之地。清初为郭尔罗斯前旗地,1791年(清乾隆五十六年)招垦。一直到1882年(清光绪八年),由于关内流民来此耕种的日渐增多,清政府在这里设农安分防照磨,属长春厅。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正式设农安县,农安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取用“农安”二字,为“隆安”、“龙安”的谐音。俗名“龙湾”,曾名农安堡。 民国时期,1913年9月7日设扶农镇守使,使署驻农安县城,隶属吉林省。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归吉合行政区;12月被国民党军占领。1946年1月获得解放,归吉江区管辖;同年2月在前郭县的老钱柜屯设立长农县,归吉江区管辖;同年5月归辽吉区第三区,9月改归辽吉区第二专区。1949年4月,划归吉林省,撤销长农县。1956年置农安镇,聚落呈正方形网格状,今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 黄龙戏 黄龙文化 黄龙戏,吉林省地方剧种,是农安县创作的地方戏曲新剧种,因农安曾是辽代有名的黄龙府而得名,黄龙戏产生之初,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行。后在实践中,充实了刀马旦、老生和老旦。音乐主要分生、旦、丑行当唱腔、表演及化妆、服装等基本上依照京剧的路子。 黄龙戏诞生于1959年,她是以东北皮影 戏音乐为基调。并吸收民间音乐而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新剧种。1958年12月,农安县文化主管部门根据吉林省文化局关于创地方新剧种的指示精神,决定创建本地戏曲剧种,1959年1月编演了大型剧目《樊梨花》,次年9月公演时获好评,新剧种受到肯定,1960年9月命名黄龙戏。 自上世纪80年代 初到90年代中期,由农安县剧团排演的《无事生非》、《风雨菱花》、《魂系黄龙府》、《鹰格夫人》等大型剧目,曾在中国第二届戏剧节、全国地方戏曲汇演,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展览活动中共获20个奖项,黄龙戏因此而声名远播。 黄龙戏属农客观存在地方戏剧种,因产生于古城黄龙府而得名。它的唱腔音乐以当地流行的“本地皮影”为基调,吸收了东北大鼓、太平鼓和民间小调的精华,融为一家,形成独具特色和唱腔的“民族瑰宝”---黄龙戏。黄龙戏的内容主要反映辽金时期历史人物在黄龙府一带的活动,听起来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极具表现力,其中四大剧目《魂系黄龙府》、《大漠钟声》、《圣明楼》、《摩托格夫人》曾多次在全国获大奖,也是其代表作。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农安地名是金代隆安府,元代龙安站的音转。据《满洲地名考》和有关资料记载,农安是土名龙湾的音转。龙湾之名是由于伊通河环绕山岗,其形像龙一样弯曲,而故名。 汉时为扶馀国属地,当时的农安是扶馀的都城;南北朝、隋时(公元420-618年)扶馀沦为高句丽的附属国,当时农安属高句丽北境,叫扶馀城。因此,从南北朝始至唐初期属高句丽扶馀城,唐灭高句丽后为渤海扶馀府境;辽把渤海扶馀府改为黄龙府,统辖五州(盖州、安远州、威州、清州、雍州)三县(黄龙县、迁民县、永平县)归属东京道(今辽宁省辽阳市)管辖;金把黄龙府改为济州,后因济州与山东的济州同名,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名隆安,亦作龙安,金贞柏初(1214年一1216年)隆安由州升为府,名为隆安府,属上京路;元为开元路的属境;明洪武八年(1375年)归属辽东都司的三万卫管辖,到永乐元年(1403年)属奴尔干都司的亦东河卫,名为龙安站,明代中叶属兀良哈卫,明末属蒙古科尔沁部,成为游牧之地;清初属郭尔罗斯前旗游牧地,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招流民垦种,嘉庆五年(1800年)设长春厅,农安属长春厅境地。光绪八年(1882年)于农安城分设经历;十五年(1889年)长春厅升为府,设农安县,隶属长春府;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东北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制,农安隶属吉林省吉长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农安仍隶属于吉林省。 2000年,农安县辖13个镇、13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076134人,其中:农安镇 204513人、伏龙泉镇 38114人、哈拉海镇 45845人、靠山镇 29032人、合隆镇 61674人、开安镇 59060人、烧锅镇 28034人、高家店镇 31105人、鲍家镇 23258人、华家镇 41131人、柴岗镇 26764人、三盛玉镇 38240人、巴吉垒镇 52010人、滨河乡 31135人、前岗乡 22626人、龙王乡 26893人、三岗乡 30033人、万顺乡 38740人、杨树林乡 36439人、新阳乡 20097人、永安乡 27812人、青山口乡 31037人、黄鱼圈乡 31021人、新农乡 34003人、万金塔乡 35048人、小城子乡 32470人。 2003年1月23日,吉林省民政厅下发吉民行批[2003]1号文件,同意将农安县开安镇所属的马家村、德胜村、隆盛村划归合隆镇管辖。同日,吉林省民政厅下发吉民行批[2003]2号文件,同意将农安县滨河乡十八家子村、獾子洞村划归农安镇管辖。 2003年,农安县辖26个乡镇:农安镇、鲍家镇、开安镇、合隆镇 烧锅镇、伏龙泉镇、三盛玉镇、哈拉海镇、高家店镇、靠山镇、华家镇、巴吉垒镇、柴岗镇、万金塔乡、滨河乡、前岗乡、龙王乡、三岗乡、新阳乡、万顺乡、永安乡、杨树林乡、小城子乡、黄鱼圈乡、青山口乡、新农乡。共有378个行政村,3 80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5万,总户数25万。 2004年,农安县辖:农安镇(镇政府驻农安街)、伏龙泉镇、高家店镇、哈拉海镇、柴岗镇(镇政府驻柴岗站)、开安镇(镇政府驻开安街)、烧锅镇(镇政府驻浇锅店)、靠山镇(镇政府驻靠山屯)、合隆镇、华家镇(镇政府驻华家站屯)、巴吉垒镇、鲍家镇(镇政府驻鲍家沟)、三盛玉镇、杨树林乡、常家乡、万顺乡(乡政府驻万顺堡)、龙王乡(乡政府驻盛家窝堡)、三岗乡(乡政府驻三岗屯)、黄鱼圈乡(乡政府驻三盛永)、新阳乡(乡政府驻裕民)、永安乡(乡政府驻毕家屯)、滨河乡(乡政府驻吴家屯)、前岗乡、青山乡(乡政府驻魏家岭)、新农乡(乡政府驻冯木铺)、小城子乡(乡政府驻老所长)、万金塔乡。 2005年,将农安县合隆镇划归长春市宽城区管辖。?年,农安县撤销鲍家镇、柴岗镇、滨河乡、新阳乡。 截至2006年底,农安县辖10个镇、11个乡,4个社区、376个村。

黄龙府、农安塔的由来是什么?

南宋初期抗金名将岳飞曾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军痛饮尔!黄龙府,就是位于长春市北部的农安县城。黄龙府是辽代军事重镇。根据《辽史》记载:龙州黄龙府,本渤海夫余府。太祖平渤海还,至此崩,有黄龙见,更名。辽太祖,即耶律阿保机。辽代在此设黄龙府都部署司,最高军事长官为兵马都部署,领重兵,设寨堡,统治各族人民。在金代,这里是通往上京即今天黑龙江阿城县的枢纽。1115年,为了彻底取代辽国的统治,金太祖阿骨打命完颜娄室率兵攻打黄龙府,一举攻克。后来,蒙古族铁木真也把军事攻击的重点放在黄龙府,黄龙府失守后,金也迅速灭亡了。在黄龙府所在地,有一座高40米的辽代古塔,古塔为砖砌实心,共八角十三层。民间传说农安古塔的来历是这样的:在辽圣宗耶律隆绪继位不久,有人奏报说在黄龙府东北30千米的万金塔村,发现龙脉,夜半有龙腾云驾雾,将有真龙天子出世争夺天下的兆头。辽帝惊恐之余,决定派人修建万金塔以镇之。在挖土深约三丈左右时,察看风水的人又说龙脉已经转移,逃到西门外去了。于是,人们停筑万金塔,去改建农安塔。农安古塔是辽代盛行佛教的产物。遗憾的是,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害死,没能实现痛饮黄龙的夙愿。

本文地址: http://www.yhczsh.cn/post/38053.html
版权声明: 本文收录于网络,如有侵权请E-mail联系 http://www.yhczsh.cn/ 站长!
标签: 取名技巧  
上一篇:
下一篇: 姓名得分测试_赵振
版权所有:宜兴玉壶传取名坊 备案号:闽ICP备2021016213号